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打造诗意学校 共建精神家园

江西省横峰县第一小学网上家园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三(2)农夫班组内公开课《题西林壁》 执教者:郑慧虹  

2015-11-24 19:29:03|  分类: 默认分类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 

教学目标:

想象诗中的画面,能体会诗中的哲理,有感情的朗读,背诵并默写课文,联系生活实际,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“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”的意思。

教学准备:

制作课件

教学过程:

一、游戏导入——猜图片

1、(从局部到整体)师板书:观察点。

二、教学引入,读准字音

师:今天我们学的一首古诗就跟这道理有关,是苏轼写的《题西林壁》。

1、介绍作者。

2、理解“题”字。

3、出示诗,生自由读,读准字音。

4、请学生个别读、齐读。

5、书写容易写错的字。

三、品读课文,解诗悟理。

1、学生自学

师:根据注释,能说说苏轼从哪几个角度观察庐山的。

2、出示“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”

①师:分别看到什么?

②区别“岭”和“峰”,用手画波浪线

3、想象

站在高处,站在山脚下,从远处看,从近处看,想象能看到什么景物。

师:出示诗句

站在高处向前方看——登高壮观天地间,大江茫茫去不还(李白)

站在低处往高处看——飞流直下三千尺,疑是银河落九天(李白)站在半山腰看——人间四月芳菲尽,山寺桃花始盛开(白居易)

4、再次出示“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”说这两句话,通过停顿读出重音。师范读,生再读。

5、师:苏轼感慨:庐山啊庐山,为什么总是看不清你的真面目啊?引出“只缘身在此山中”。

用上“因为…….所以……”“之所以……是因为……”说一说

6、如果是你们,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?

师出示:旁观者清,当局者迷。

四、联系生活,体悟哲理

1、总结——哲理诗

2、出示事例

说一说画横线处填什么?

五、总结全文,背诵古诗。

三(2)农夫班组内公开课《题西林壁》 执教者:郑慧虹 - 诗意一小 - 打造诗意学校 共建精神家园

 


 三(2)农夫班组内公开课《题西林壁》 执教者:郑慧虹 - 诗意一小 - 打造诗意学校 共建精神家园

 

 

  

《题西林壁》教学反思

   课前,我布置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,有关于题壁诗的,有关于苏轼生平的,还有苏轼的其他著作等,相信课前预习的资料查阅,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了诗歌的背景、相关的内容,更有助于诗歌学习。在学习这首诗时,我先让学生回想我们学古诗的方法:1、解诗题,知作者。2、初读诗,正字音。3、再读诗,清节奏。4、抓字眼,明诗意。5、多诵读,悟诗情。然后安排学生先自主学习,借助有关资料和书上的注释,自己去读,去理解诗所表达的意思。接着在全班交流,走进庐山,感受那里的高山峻峰,想象诗人当年在庐山写下这首诗时的情景。有了这些奠定后,我们就要直奔本课的重难点,即引导学生理解“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”这句诗的内在含义。经师生讨论,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:“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,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、冷静地分析,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。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语:当局者迷,旁观者清”。通过上这节课,我发现很多不足处:

1、由于学生感悟很多,所以预设的拓展的内容没有出示;虽然力求关注每位学生,设计了多样化评价、解说式评价、引导性评价等评价方式,但真正到了课堂上,还是觉得不尽完美。

2、在处理教学难点时,有点急于求成。在前两句诗歌的学习中,学生已经基本明白“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,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,看来看去,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”。但要他们谈谈学习古诗后有什么启发时,学生思维转不过来,于是我直接点拨,没有给学生思考、讨论、交流的机会(心里担心着时间所剩无几了)。其实,应该给学生充分思考、讨论的时间。

 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133)| 评论(3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