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课时 预习课文
1、抄写11、12课的生字词语;
2、全班齐读课文(1遍);
3、提前自由组合,完成作业
表格1、
新型玻璃名称 |
特 点 |
作 用 |
说明方法 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表格2、
灰尘的特点 |
灰尘的作用 |
|
|
|
|
|
|
课题:《新型玻璃》、《假如没有灰尘》
教学目标:
为了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知识,唤起学生探索自然、科学奥秘的兴趣;熟读成诵,了解说明的方法及在习作中的运用。
背诵:2篇课文,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。
课前准备:语文书、第三单元试卷、答案纸、听写本
教学过程:
一、复习
1、在说明性文章中,要说明白动物的_____,如《鲸》,介绍了鲸的____、____、____和____等方面的知识。《松鼠》介绍了松鼠漂亮的____,乖巧的____,驯良的____等特征。
2、在11课《新型玻璃》,介绍新产品的____。12课《假如没有灰尘》,解释自然现象的____。
11课:《新型玻璃》
1、《新型玻璃》课文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,它们有什么特点和作用。小组合作设计一个表格,把它们的特点和作用填在表格里,作者在介绍各种玻璃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?
新型玻璃名称 |
特 点 |
作 用 |
说明方法 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2、夜深了,从一座陈列____字画的____里,突然传出了____的____声。警察马上赶到,抓住了一个划破玻璃企图____展品的________人。
3、另一种“夹丝玻璃”不是用来防盗的。它非常坚硬,受到猛击仍________,____被打碎了,碎片仍然________地粘在一起,不会伤人。
4、____像一个来无影去无踪的“隐形人”,不像烟尘和____那样可以____起来____。尽管这位“隐形人”难以____,人们还是想出了许多____它的办法。
答案
新型玻璃名称 |
特 点 |
作 用 |
说明方法 |
夹丝网防盗玻璃 |
自动报警 |
防盗 |
举例子 |
夹丝玻璃 |
非常坚硬 |
安全可靠 |
打比方 |
变色玻璃 |
随着阳光的的强弱而改变颜色 |
自动调节室内的光线 |
|
吸热玻璃 |
阻挡强光和冷气 |
使室内冬暖夏凉 |
|
吃音玻璃 |
消除噪音 |
减弱室内的噪音 |
列数字 打比方 |
12课、《假如没有灰尘》
1、《假如没有灰尘》说说灰尘有哪些特点和作用。
灰尘的特点 |
灰尘的作用 |
|
|
|
|
|
|
2、假如空中没有____,地面上的万物都将是______的。更严重的是,天空中难以形成____,也难以形成___、___来调节气候。从地面蒸发到大气中的____逐渐增加,大气中的相对____不断上升,就会影响生物的____。此外,由于这些小水滴对阳光的____作用,才会有晚霞____、闲云____、彩虹____等________的自然景象。假如空中没有____,大自然将多么____啊!
3、“灰尘颗粒的直径一般在百万分之一毫米到几百分之一毫米之间。人眼能看到的灰尘,是灰尘中的庞然大物,细小的灰尘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见。”是____、____的说明方法。
答案
灰尘的特点 |
灰尘的作用 |
细小 |
削弱阳光的强度 |
散色七色光 |
使天空呈现白色 |
吸湿性能 |
形成气象万千的自然现象 |
噪音 藕断丝连 安然无恙 盗窃 湿漉漉
教学心得:
今天出师不利,我做什么事情都相当不顺利,是个糟糕透顶的日子。
早上正欲出门,突然想起儿子的药未灌,走进来取药,走得急,没顾上穿鞋子,地上有水,湿漉漉的,(我儿子随地大小便,等会儿一堆尿,等会儿一堆尿)我脚一滑,被重重地甩在地上,待丈夫过来扶,才勉强爬起来。到现在我的胳膊都不敢举高。
手机上拍的上课的照片神不知鬼不觉的没有了,手机上找不着一张照片,可惜了儿子从出生到现在的照片。学校的网站刚刚怎么打也打不开……今天是见着鬼了!
言归正传,本次的公开教学,我没有特意准备什么资料,本着一个原则,把最真实的一面展示给大家,海量阅读——我在做。我之前有把这个学期的教案整理好,现在在操作的过程中,只需再做些删减的事,感觉这种方式的教学,对于我个人而言,是比较得心应手的。因为一本书的大致内容已在我的脑海里存储,现在仅仅是提取信息。作业的批改基本上在教室里能够完成,不行的话,再带回家,至少比去年,一大摞一大摞地带回家要减少些量。做事情也比较有条理了些,因为加分制度已经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体系,各个小组长会帮我统计,完成这项程序。有了规矩,便有了一定的约束力,违反规则是会扣分的,学生相比较而言,更容易管理了。
我的基本功是不够扎实的,对课文的理解是肤浅的。那如何弥补这方面的能力呢?只能是把教参、《我的笔记》等有关资料反复的翻阅,提取可取的信息,备完课,出好每一单元的试卷。给学生传输的教学方法,就是照搬,背诵达到积累。姜老师说,“这种课型,用填空题的方法上本单元说明性的文章是很有效果的。”殊不知,我每篇课文都是这样的教学流程,没有精美的PPT,没有出彩的衔接语,只有填空题,做批注,读和背。
姜老师对文本的理解是相当透彻的。她提出了一个疑问:“是不是该将12课《假如没有灰尘》的主题进行升华?事物都具有两面性,只有正确地认识它们,才能趋利避害,造福人类。”答:“受韩兴娥老师的影响,我的教学直奔主题,一篇课文提个重要的问题,解决就OK了,其他的不过多的讲解,包括拓展、主题的升华等,(我个人的理解,也许我还没读透。)教学问做不到面面俱到。如果按照正常的教学模式,主题的升华才是文章的重中之重,少了它是万万不能的。现在的我倒不这么认为,把时间节省下来,课文读熟了,自然能够理解这个道理。像我们现在积累的诗词,先是背诵,然后是质疑,再理解,这种过程,在找寻问题的答案中,每一次都能够体会到一丝丝的成就感。我想即便是你把课文说的再透彻,主题拓展的多么深刻,不懂的还是不懂,不听的照样不听。”
让孩子在课堂中有事可做,这就是我的教学初衷。谢谢大家。
评论